编者按
什么样的医院是高水平医院?什么样的医院能走在全国前列?怎样才能实现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关于这些问题,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一个基本的共识是,高水平医院必须在诊疗能力、专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攻关、文化建设和党建等维度均有高水平体现,并能充分辐射带动区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
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则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跃升,包括整体提升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顺利完成“三个转向”——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
近年来,广东省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久久为功,因地制宜推动公立医院改革,逐步构建起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高水平诊疗服务体系、高标准管理制度体系、高效率应急救治体系,交出了一份“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优秀答卷。
盛夏时节,万物竞秀,中国深化医改领域的年度盛会如期而至。7月29日,2023年全国深化医改经验推广会暨中国卫生发展会议召开。会议颁布了2022年度“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广东“围绕‘三个转变’构建‘四个体系’,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取得‘五个实效’”获嘉奖。
▲2023年全国深化医改经验推广会暨中国卫生发展会议上,广东省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经验获嘉奖
这是2017年以来广东连续第6次获此嘉誉。同时,也是继“软硬兼施”让基层成就医首选、花都“村稳”改革、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组团式”紧密型帮扶助力大病不出县、茂名市构建有序诊疗新格局等医改探索之后,广东又一次抢占一个新医改领域的高地。详细报道>>《第六次荣登十大榜单,佛山经验全国分享: 广东医改再获国家认可》此外,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结果日前公布,广东再传捷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进入前10榜单,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则位列前15。与去年相比,肿瘤防治中心、省医同比增幅分别排名全国第二、第六,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则增长30.30%,创历史新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东改革发展先行一步,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必要性和紧迫性的感受会更深一些。”医改也是如此——作为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的主体,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的关键载体,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如今已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广东必然当仁不让,奋力走在全国前列。不久前,创立于1863年、全球范围内极具影响力的梅奥医学中心,向中山一院发出邀请,举办了一场线上交流会,探讨学习该院何晓顺教授团队创新的无缺血心脏移植技术。梅奥医学中心专家认为,该技术能显著提升心脏移植疗效,扩大边缘性供心的使用,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拟尽快引进该技术。“包括心脏移植在内,器官移植均涉及器官离体及血管离断、再吻合,缺血损伤不可避免,这也是移植手术高风险的根本原因。”何晓顺说,此前研究聚焦于如何缓解缺血损伤,但收效不佳。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医院组建了一支多学科联合攻关小组,经过多年探索,独辟蹊径开创了无缺血器官移植。首先,他们研制了国际首台体外多器官修复系统(Life-X),可为离体器官创造接近生理状态的灌注压力、流量、温度、氧合等支持;同时研制多种器官养护液,建立离体器官养护技术体系,使离体器官能保持正常的活力与功能,比如肝脏可产生胆汁、代谢乳酸,肾脏可产生尿液、代谢肌酐等。万事俱备。2017年7月,该团队完成世界首例无缺血肝移植;2018年4月,完成全球首例无缺血肾移植术;2021年6月,完成开展世界首例人体无缺血、不停跳心脏移植,患者随访2年多,目前移植心脏功能良好。
▲2021年6月16日,67岁的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福伯在中山一院接受世界首例无缺血心脏移植手术
这一技术甫一诞生即得到全世界的瞩目:《美国移植杂志》称赞其为“器官移植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世界移植协会前主席南希·奈舍尔博士则表示,这一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可向全球推广;2021年,该项目参加2020年国际质量创新大赛并斩获全球唯一特等奖,这也是我国首获该大赛最高荣誉。而就在不久前,世界器官移植学会宣布,将该技术纳入器官移植创新技术临床应用指南,正式推向全球。显然,梅奥医学中心的交流学习只是前菜之一。更令人高兴的是,中山一院并未停下创新。就在半年前,他们还为一位肾移植患者完成了世界首例在体器官隔离保护治疗——医生切除其腹部巨大动脉瘤的同时,利用常温机械灌注不中断移植肾血流,确保移植肾不受损伤。在中山一院医学创新走向世界之巅的同时,与其一路之隔的省医也驰骋于另一个领域的群峰之中——吴一龙教授团队在影响力国际排名第11名的Nature Medicine(《自然医学》)发表全球首个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试验结果,提出了一种对于罕见基因变异患者的全新临床试验模式。“本研究病例数不是很多,药物疗效也称不上惊艳。之所以被看中刊发,完全在于研究设计的新颖性。”吴一龙表示,这一研究亮点在于为以后罕见靶点的临床研究提供了案例,也为全面评价研究药物提供了全新的角度,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实用性。这两个标签不仅指向其未来,也指明其价值。几乎同时,国内外媒体还聚焦报道了Nature Medicine另一篇剑指胃癌一线治疗的文章。其内容是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作为全球首席研究者,牵头国际多中心完成的III期GLOW临床研究成果,为晚期胃癌中占比达40%的Claudin18.2阳性人群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同为“中山系”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也发展迅猛。该院乳腺癌诊疗,特别是早期乳腺癌保乳率居国际领先水平。乳腺肿瘤医学部学术带头人、院长宋尔卫院士的肿瘤生态学说正在推动癌症治疗的新一轮革命。欧洲肿瘤学院学术主席Olivia Pagani曾在一次与孙逸仙纪念医院联合举办的活动中由衷表示:“关于年轻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全世界都在等待中国来引领我们,给我们答案。”其他学科同样发展迅猛。去年底,该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王景峰还带领团队完成了全球首例阵发性房颤纳秒脉冲电场消融(nsPFA)手术。1835年,美国传教士彼得·伯驾在广州十三行开设眼科医局,成为中国首家西医医院,林则徐曾来此看病。嘉约翰接管后更名博济医院,并于1866年设立博济医学堂,这也是中国最早的西医教会医学堂,孙中山曾就读于此。如今,博济医院已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三甲医院,人们更熟悉它的新名字,即前文提及的孙逸仙纪念医院。博济医学堂也几经更名,如今是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华南地区的医学教育领头羊。一百多年风雨兼程,改变的不止是名字,还有影响力——当代中国追赶甚至领先世界的脚步越来越快,医学发展也是如此。高站位、高起点,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广东省公立医院快速发展的历程中,既有医院和专家的孜孜以求,也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卫生健康委的布局谋篇。2016年,省委、省政府高规格召开全省卫生工作会议——上一次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召开该会议,还是1997年。会上首次提出“建设健康广东、打造卫生强省”发展战略,并出台了强基创优和构建医疗卫生高地三年行动计划及系列配套文件,构建了“1+2+N”的政策体系。一年后的2017年3月,省委、省政府再次高规格召开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全面研究部署健康广东建设。这标志着将卫生与健康事业提升到优先发展的新战略高度,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不同于此前新医改聚焦“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这一时期,广东既要持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实现“强基层”,又要通过重点建设高水平医院、高水平专科,提升全省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实现“登高峰、建高地”,从而打造“顶天立地”的医疗卫生大格局。这是一项涉及全面又十分迫切的课题。当时,广东总体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在全国排名前列,但优质医疗资源与北京、上海存在一定差距,与浙江、江苏等地相比优势并不明显,亟需在打造医疗高地方面破题。构建医疗卫生高地行动计划中提出的“316111”工程就聚焦于此,其内容包括:建设30家高水平医院、100个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打造建设精准医疗、转化医学、生物医学、中医药、互联网+医疗以及公共卫生六大创新平台,培育100名医学领军人才和1000名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发展一批健康产业。经过一段时间谋划,2018年6月,广东加快步伐,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高水平医院“登峰计划”,瞄准国际一流、国内领先水平,遴选一批高水平医院进一步做优做强,力争从高原攀上高峰。高水平医院遴选条件严格,首批推出5家重点建设单位、4家培育单位,中山一院和省医都在前者之列。同样首批入选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广东首个委省共建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单位。2020年12月22日,国家呼吸医学中心正式挂牌,钟南山院士出任名誉主任。根据计划,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将建设呼吸系统疑难和危重疾病临床诊治中心等五大中心,打造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呼吸医学高地。“国外能做的我们要做到,国外不能做的我们也要做到,要努力成为世界呼吸医学的领跑者。”钟南山曾如此表示。这是广东卫生健康从业者的担当。国家医学中心被称为卫生健康领域的“国之重器”,它代表着国家医疗技术的最高水平和学科前沿。与其并称“双中心”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则另有侧重,更强调定向放大优质医疗资源,解决区域内危急重症、疑难病症——同年,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中南)也落户广东,建设主体是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后来,中山一院和广东省中医院国家医学中心建设项目先后获批,分别在创建综合类和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的征程上率先发力。其他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也在疾驰。比如第二批入选的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如今已连续14年蝉联中国眼科专科声誉第一,连续10年位居中国眼科科技影响力排名第一。近年来,该院专家参与了多项全球眼健康指南制订,多项研究成果被写入世卫组织《近视眼防控蓝皮书》和《世界视觉报告》等。前不久,刘奕志卸任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他是世界知名眼科专家,实现了人类晶状体再生,开拓了利于内源性干细胞治疗眼疾等新方向。而接任的林浩添也不遑多让,他完成了全球首个眼科多病种人工智能真实世界研究,还开设了全球首个眼科人工智能机器人门诊,特别是后者,被电气与电子工程领域的顶刊IEEE Spectrum评为“影响全球医学界的11大AI事件”之一。“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未来发展的方向,进一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继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医院管理运行机制和运营体系,全面提升医疗质量和专科水平……”履新时,林浩添如是说。这是广东卫生健康从业者的承诺。▲世界卫生组织眼健康与视觉合作中心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正式启动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高水平医院建设以来,已新增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319个,培养引进两院院士、海外高层次人才等顶尖专家194名。此外,在2020年度中国医院专科排行榜中,广东共有15家医院35个专科42个科室进入全国前十。大投入、强支持下,登峰效果立竿见影。不过,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也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一方面,随着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逐渐增加至50家,实现全省21个地市高水平医院建设全覆盖,以往医疗资源相对缺乏的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医疗服务也不断提质扩容,为当地百姓绘就愈加安全便利的就医图景。在粤西,湛江中心人民医院自列入高水平医院建设名单以来,其卒中中心获评国家五星高级卒中中心,并入选全国首批13家千县万镇中风识别行动示范基地,急诊医学科则获2021年复旦专科声誉排行榜华南地区的提名。在粤北,梅州市人民医院连续4年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获评A+等级,2021年度DRGs能力指数进入全省三级综合医院五强。“我院朝着‘三化三先’的发展目标前行,努力使医院管理精细化、办医理念标准化、学科建设专业化,坚持技术占先、质量领先、服务优先。”该院副院长张国标说。在粤东,揭阳市人民医院自2022年至今已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5项,其中有9项是粤东首例。该院建立儿童重症监护室和急诊科重症监护室,通过线上培训、远程会诊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等方式,指导开展重症患者MDT工作,全面提升重症诊疗水平和能力。既要高峰,也要高原。50家高水平医院横向对比仍有不小差距。为此,2021年广东启动高水平医院跨区域联动“一对一”紧密型帮扶项目,支持省医等5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将粤东西北的5家高水平医院打造成综合能力较强的市级医疗中心。截至2023年7月,后者成功开展53项解决当地病种需求和技术短板的新技术,获批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5个、省级科研项目37项。中医药领域也迎来高速发展机遇,目前已有1家中医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2家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建设单位、13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5家省级中医药科研机构以及全国首家中医类国家重点实验室。2021年广东还获批建设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在服务模式、产业发展、质量监管、国际交流等方面先行先试,打造全国示范样板。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样的成效深得民心——虽然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但公立医院都本着“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宗旨,朝着为百姓提供高质量诊疗服务的目标,既脚踏实地,又一路狂奔,勇担护佑一方百姓健康的责任。它们的守护正通过医共体建设、“组团式”紧密型帮扶等方式传导至基层。佛山是典型代表。该市2021年率先实施地市版高水平医院“登峰计划”,分年度投入16亿元重点建设11家医院,创新引入省医、南方医科大学等10家高水平医院和高等医学院校合作办医,积极构建高水平医院牵头的9个城市医联体,以镇街为单位建设健康共同体,逐步构建起“市优、区强、镇活、村稳”卫生健康新格局,医疗服务能力稳居全省地级市第一,市域内就诊率保持在99%以上。近期,南方医院肾病中心牵头开展了广州居家腹膜透析治疗示范体系建设项目。“我国只有63万尿毒症患者有条件接受血液透析,占需要透析患者的21%,相当一部分患者没有条件接受血透。”中科院院士、南方医院肾内科主任侯凡凡表示,与血透相比,腹膜透析设备价格相对低廉,但瓶颈在于智能化管理、治疗管理。为此南方医院完成了自动化腹膜透析设备采购,初步搭建了“1+3+17”三级居家腹膜透析治疗示范体系,“希望运作成熟后,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在广州市卫生健康委的相关表述中,这个项目被称为“院士项目引领工程”, 也是其2022年度20项重点项目工程之一。甚至,它们的守护不仅限于广东——广东省高水平医院积极参与国家组织的优势资源输出重任,日前公布的第五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名单中,49家医院有8家由广东4家高水平医院输出建设。至此,由广东高水平医院输出建设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医院增加至16家,其中11家在省外,辐射天津、福建、新疆和周边多个省。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2022年初,广东发布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主要政策措施第一条就是“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医院建设”,虽然篇幅只有291个字,但每一个字都藏言万千。就如省医院长余学清回顾该院的建设历程时所说的,“胸有凌云志,无高不可攀。正是山的高度,创造了看见世界的广阔。”这,是广东卫生健康从业者的豪气。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既是目标,也是路径。早在2018年,广东省即印发《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方案》,要求推动各级各类医院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基本建立权责清晰、管理科学、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不过,广东省公立医院围绕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探索还要早于此。面朝深圳湾,远眺天水围。自2012年7月1日开业之日起,港大深圳医院就承载着广东省乃至全国公立医院改革探索的重要使命,并因此以“循证医学”和“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为基石,创新性提出“绿色医疗”的理念。虽然发展时间短,但医院快速建立体现公益性的治理机制,实施管办分离、政事分开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以事定费、购买服务、专项补助”的财政补助机制,并与医院绩效考核结果挂钩;探索薪酬制度改革,全额70%固定薪酬、30%绩效,待遇与医生资历、岗位、绩效相关,与医院、科室业务收入脱钩,等等。为了让患者感受到更人性化的诊疗模式,医院推行“先全科、后专科”诊疗服务模式,首创“病人关系科”,出台“十大家规”等。同时提高专科门诊诊查费,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并对门诊、住院和部分手术实行打包收费。“‘绿色医疗’让医疗回归价值本身,践行价值医疗的理念,帮助公立医院坚持公益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医院党委书记徐小平说。“绿色医疗”碰上深圳速度,医院发展一路狂飙,从建院到获评三甲医院,到被纳入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名单,再到成为国家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和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双试点”单位,仅用了10年。不仅专注自身发展,港大深圳医院还利用自身优势,推动中国公立医院发展模式走向海外。特别是联合深圳市卫生健康委编制《医院质量国际认证标准(2021版)》,实现了我国“三甲”标准与国际标准的融合升级。2022年9月,该标准获国际医疗质量协会外部评审会权威认证,正式出海。这对我国高水平医疗机构融入国际无疑是重大利好。作为我国公立医院改革最独特的试验田,医院多次得到国务院深化医改领导小组、国家卫生健康委的肯定,经验全国推广。2023年1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布1号文《关于推进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共建共享”章节,明文强调“推广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绿色医疗’模式”。
▲2021年5月3日,港大深圳医院院长张文智主刀为内地患儿首次使用磁力可控延长钛棒施行手术
深圳、东莞、高州、广州、佛山等地先后因“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真抓实干成效明显”获国务院通报表扬激励;深圳和高州还先后荣获国家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市、示范县荣誉;同样入选国家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的中山一院、广州市妇儿中心等也各出奇招,不断推动医院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改革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战场。在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路上,无论是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文件,还是探路者的经验教训,都指向部门联动和三医协同治理,也因此才有了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药品集团采购、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等组合拳。- 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小步快跑”调整机制。2017年全面取消省内公立医院药品加成,2018年底率先全面取消医用耗材加成,坚持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总体补偿率达到107.7%;
- 创新性开展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在全国率先实施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建立全省统一的病种分值库,病种数量达7981个,900多种基层病种实施同病同价同支付,推动广州成为全国DIP试点示范市,佛山成为国家DRG改革试点市;
- 完善药品供应保障机制方面,建立省级、广州、深圳三个平台,有序推进药品和耗材集中招标采购,落实集采医保资金结余使用的管理政策,加强合理用药重点监控,建立短缺药品供应保障联动会商机制;
- 加快建设“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创建全国首家网络医院、首家智慧中药房,全省225家医院建成互联网医院,智慧就医服务覆盖100%的三级医院、90%的二级医院,基本实现“一键预约、一站会诊、一码通用、一体服务”。
35岁的乐乐6年前确诊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奔波于各大医院,服用了各种药物都收效甚微,近年来病情更是不断加重,今年2月在港大深圳医院注射巴氯芬针剂后终于能够自己走路了;家住湖北的张姐被严重偏头痛困扰多年,多方求医无果,到广州注射依瑞奈尤单抗后恢复了正常生活。帮助他们摆脱疾病痛苦的是港澳药械通。2019年,开始在港大深圳医院试点,今年2月扩容至粤港澳大湾区9个地市的19家医疗机构。截至目前,港澳药械通累计批准急需进口药品24个(80批次),医疗器械17个(21批次),包括一年注射两次全年降脂的血脂疫苗、“熊猫血”准妈妈专用免疫球蛋白、让早发性脊柱侧弯患者无需反复手术的磁力生长棒等,已惠及患者2413人次,受益者远不止大湾区居民。2023年1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实施,允许港澳医师在深圳经备案后多点执业,2月起陆续有香港医生拿到内地短期行医执业证。而在中医药方面,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完成18款中成药产品海外注册,内地公立医疗机构试点招聘10名港澳中医师,8种港澳传统外用中成药获批内地上市,香港在内地支持下建设首家中医医院等。5月,2023年全省卫生健康体改工作会议暨深化医改工作现场推进会明确,全力推进健康湾区建设,鼓励大湾区内医院组建各类专科联盟,加强优质医疗资源共建共享。随着壁垒一个个打破,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或将获得一波新助力。“面对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所出现的问题,广东不等待观望,而是敢闯敢试。”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朱宏说,围绕“三个转变”的要求,按照试点摸索、经验总结、局部推广、优化提升、全面推广等科学程序,广东先后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行业监管、薪酬制度改革等领域探索出多项成功经验,充分展现了改革试验田、排头兵的担当作为。- 各级财政对公立医院的投入从2016 年的229.7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379.7亿元,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保持在 26%以下;
- 全省市域和县域内住院率分别保持在 95%、85%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国家“十三五”时期分级诊疗建设第三方评估中,我省排名全国第一;
- 构建形成“国际医学中心—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高水平医院—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梯次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格局,10家医院入围全国百强医院,48 家医院获评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 A 级以上(数量全国最多);
- 6家医院成为国家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2 家医院成为国家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全国共14家)。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 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9.31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9.98/10万、2.13‰,主要健康指标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大道如砥,大势如潮。过去,破解急难愁盼,答好民生考卷,公立医院改革已取得硕果累累。而今,站在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广东卫生健康工作者迫切需要朝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围绕新时期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前述“1号文”中提出多项任务,包括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建设国家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和省级示范医院等;稍晚公布的2023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也要求,建设全国医疗卫生高地,谋划打造成规模、上水平的综合性医疗基地……欢迎订阅2023年《人之初》杂志(点击下方图片)▼▼▼
主笔 | 宋炳军
记者 | 岳超群 杨璇 陈湘婷
编辑 | 叶溱 久久 程橙 任君飞 责编 | 张秀丽来源|本文首发于《人之初》杂志,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